榆林市榆阳区防沙治沙成效显著 森林覆盖率提升至45.8%

中国林业网 http://www.forestry.gov.cn/2018-07-09来源:央广网
【字体: 打印本页

  中国林业网7月9日讯 央广网西安7月8日消息(记者刘涛)榆林市榆阳区位于陕西省北部,毛乌素沙地与黄土高原交接地带,总面积7053平方公里。区内以明长城为界,北部风沙草滩区占全区总面积的3/4,南部黄土丘陵区占1/4。区内气候干旱,生态环境脆弱,是国家防沙治沙示范区建设的重点县区。

  在秦汉时期,榆阳区曾以“林草丰茂,牛羊塞道”著称,因地处边陲,由于长期战争、移民垦殖、乱砍滥伐,植被破坏殆尽,流沙大面积侵蚀。据新中国成立初期统计,全区荒沙面积达570万亩,仅残存以沙柳、臭柏为主的天然林19万亩,林木覆盖率1.8%。流沙甚至爬到了榆林古城的墙头。

  建国以来,榆阳区历届党委、政府组织和发动全区人民坚持不懈地开展防沙治沙,保护家园。上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,全区采取水治和植治相结合的办法削平、固定沙丘,大力开展“四旁植树”,由近及远综合治理,实现了“沙漠停止南移、榆林城减除风沙威胁”。

  上世纪70年代初,全区掀起以植树造林为中心的“治沙、治滩、治山”运动。主要围绕农田周围营造防护林。1978年“三北”防护林工程启动实施,榆阳被列为重点示范县(区),“山(沙)、水、林、田、路”综合规划治理,群众性征山治沙运动走上了比较自觉而富有成效的轨道,通过实施5期工程,累计完成造林320.78万亩。90年代起,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工程,完成耕地还林28万亩,荒沙荒地造林74万亩,建起仁用杏基地16万亩。

  特别是“十二五”以来,榆阳区累计投资10多亿元,先后实施了“三年植绿大行动”、“三个亿元”绿化工程、“全面治理荒沙三年行动”等林业重点工程。完成人工造林54.4万亩、飞播造林21.6万亩。2015年,全区570万亩荒沙得到全面治理,取得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历史性进展。目前全区造林保存面积472.43万亩,森林覆盖率45.8%。在北部形成了“带、片、网”相结合的防护林体系;南部建成16万亩仁用杏基地,同步推进林木种苗产业、舍饲养羊产业,年产值突破10亿元。生态旅游正在兴起,杏花景观入选2014年农业部“中国美丽田园”名单,并以此为基础,形成“大美榆阳”杏树文化旅游系列活动,在周边省区已具有一定影响力。全区生态环境由“整体恶化、局部好转”向“总体好转、局部良性循环”转变,绿色已成为榆阳大地的主色调。榆阳区先后荣获“全国造林绿化先进集体”“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先进集体”“全国林业生态建设先进县(市)”“全国防沙治沙建设先进县(区)”等多项国家级荣誉。

  在防沙治沙工作中,榆阳区总结了一套经验与做法。一是科学规划,技术支撑。在防沙治沙工作中,针对不同立地类型,确立了“全封、远飞、近造”的总体规划,远沙大沙飞播治理,近沙小沙人工营造混交林;农田周边营造防护林,山区建设经济林基地,做到因地制宜,因害设防,适地适树。同时大力开展林业科研课题试验,先后推广了集雨覆膜保墒、容器苗造林、杨树和灌木截干深栽、针叶树“六位一体”造林、节水抗旱植被配置模式优化等一系列实用技术,有效提高了了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。二是创新机制,落实政策。为了推进防沙治沙工作,榆阳区实行“谁承包、谁治理、谁造林、谁受益,允许继承、允许转让、长期不变”的承包造林政策,积极推行土地流转、全面实施承包治沙,大力发展非公有制林业;根据造林计划,鼓励和引导沙区群众在自有土地上开展规模造林,并给予相应补助,调动了全社会参与造林的积极性。在后期管护方面,推行村办林场管护模式,利用公益林补偿基金对林地进行统一管理管护,解决林地管护薄弱的问题。三是强化领导,落实责任。区委、区政府始终将林业生态建设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,由主要领导亲自抓,全面实行区、乡(部门)、村三级行政领导负责制,使工程造林一抓到底;鼓励民营资本参与工程建设,形成了全党动员,全民动手,全社会参与防沙治沙的新局面。四是造管并重,保护成果。加强依法治林,编制实施了《榆阳区林地保护利用规划》,严格管理林地使用,林业行政执法不断加强。实行全面封山(沙)禁牧,森林防火工作步入职业化、规范化轨道,林业重点工程推行围栏造林封育,有效保护了造林成果。不断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和森林抚育,使工程区林分质量逐年提高。

  在接下来的工作中,榆阳区将继续全面贯彻落实“创新、协调、绿色、开放、共享”的发展理念,牢固树立“保护与建设并重、保护优先”的林业生态建设理念,以“山(沙)、水、林、田、湖”综合治理为目标,实现由造林绿化向生态文化、由生态屏障向综合生态服务、由治沙治土向综合生态体系、由分散经营向集约经营的“四个转变”,推进林业一二三产深度融合,建设高效惠民的现代林业。